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了一句承诺,坚守94年!保康邓氏家族以实际行动致敬先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1:39:0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姜雪飞、张九君、邢忆星、向宗涛)清明追思,薪火相传。在保康,有一家守护红军墓的普通家庭,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他们初心不改,只为一句承诺,一家四代人94年如一日,接力守护红军墓,以实际行动践行对英烈的敬重和追思,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邓正海,赶紧把工具都带齐,抓紧时间,准备出发……”

4月2日一大早,城关镇堰塘村的邓发成就张罗着家族每一年最重要的一件事,为“叶司号员”扫墓。

“这个地方要用点力把土培实在一点,这样才不容易松动……”

“去年冬天我们家族在一起商量,修缮红军坟,他们都很同意,都很支持,就在腊月,我们对‘叶司号员’坟墓进行了修缮,因为我们把他当作我们的祖坟去祭拜,让他在这里不再孤单。”“湖北好人”获得者邓发成说。

2024年5月,“叶司号员”墓被纳入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褒扬系统,被认定为红军墓。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比较少,这位“叶司号员”到底是哪位红军暂时还无法确定。

“叶司号员”的故事还得从94年前的一场战斗说起。在保康县的革命历史中,有一场“高桥铺大捷”。邓发成的爷爷邓新银就出生在“高桥铺大捷”的发生地堰塘村。

1931年夏,红三军7师政委李剑如率领30多人的先遣队来到保康,秘密搜集国民党军队兵力部署,驻扎点就在堰塘村半山腰处。

“这屋里放的还有当年红军用过的水桶,这是红军当年烧水用的铜壶,用了三个多月,战斗结束后他们又给我们送回来,我们至今还保存着在。”保康县邓氏家族第三代守墓人邓发成介绍道。

据史料记载,当年9月14日,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主力部队行进至距保康县城10多公里的高桥铺时遭遇敌军阻击。此时,红军一名司号员冲到山顶吹响冲锋号,司号员倒下了,可敌人的伏击点也暴露了。贺龙军长临阵决断兵分两路,全歼敌人两个团,史称“高桥铺大捷”。

“红军长官因为跟我爷的关系好,把爷喊着,交给爷一个重要任务,把红军找一个偏僻的地方埋藏好。埋的时候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那真是天在哭泣。”邓发成回忆道。

谁知,这一秘密被国民党反动派势力知晓,要抓邓新银泄愤。在邻居的帮助下,他才侥幸逃生。新中国成立后,邓新银每逢清明、春节,都去给“叶司号员”扫墓。

1958年,邓新银身体每况愈下,他将红军墓的故事告诉儿子邓长茂,并再三叮嘱,要守护好红军墓。

“在我们家族,守护红军坟已成为一种传承,一种使命,小时候起我就跟着父亲来上坟,那个时候我不懂得那种意义,后来慢慢地长大,我懂得那是对红军的承诺,是对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烈士的敬重。”邓发成说。

1991年,邓长茂在弥留之际,又把这个责任交给了邓发成,就这样一代传着一代。

当年邓新银亲手掩埋红军遗体,成了第一代守墓人。在经过邓长茂、邓发成两代人的常年坚守后,现在这份责任又落在了邓发成儿子邓正佳、邓正海的肩上。邓氏家族四代人九十多年如一日,默默为红军烈士义务守墓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红军的敬重和承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传承红军精神的生动体现。”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国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