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种息肉几乎100%会癌变!40岁前一定要注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8:51:00    

一说到息肉,估计很多人就会说,“对对对,我也有息肉”。没错,息肉再常见不过,不少人都有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肠息肉等等。

其中尤以肠息肉为大家最为熟悉。有研究显示,中年之后,近三成的人查出有肠息肉。

肠息肉是肿瘤吗?肠息肉是长在肠壁的息肉样病变,包括小肠的,也包括大肠的(结直肠),但通常是指大肠的息肉。这个病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恶性息肉就是肠癌。

肠息肉需要治疗吗?看情况。

肠息肉的诊断主要靠肠镜检查,有经验的内镜医生,在内镜下就能八九不离十判断出来是不是息肉,这就像很多皮肤科医生在判断皮肤病时一样,积累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有经验的医生看一眼就基本能诊断出来,不必要每次都要借助于影像学检查或者每次都要活检进行病理。

息肉这种良性病变,其实在外观形态上和癌症病变还是不一样的,多数是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不过,这是从概率上,不是保证百分百,所以,活检病理仍然是最终确诊的依据,一般也是建议只要是摘除或切下来的息肉都要常规送病理检查。

如果是那种很小的息肉,而内镜医生的经验丰富很有把握判断这个息肉不是恶性疾病,当然可以考虑直接摘除或烧灼处理而不必送病理检查。如果医生没有这个把握,那还是慎重为好,切下息肉并送病理检查。

息肉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息肉其恶变概率是不同的。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腺瘤性和腺瘤性两种:

1、非腺瘤性息肉(比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大多是良性的,极少有恶变。

2、腺瘤性息肉,通常认为是癌前病变,有相当的恶变率,这种息肉建议要及时处理,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都一定会发展为癌,而且癌变也不是短时间就癌变的(腺瘤性息肉演变成大肠癌大概需要5-10年,存在个体差异),但既然有相当的恶变概率,既然已经检查出来,当然是尽早处理比较好。

总体上,只要是腺瘤性息肉,建议尽早行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检查,如果发现已经癌变,则要按肠癌来进行治疗(手术等),而如果不是恶性的,也要定期复查肠镜。

特别要注意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肠道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由APC基因突变导致(约90%病例与此相关),少数由MYH基因突变引发(称为MYH相关性息肉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青少年时期(通常20-30岁)结肠和直肠会出现成百上千个腺瘤性息肉,随年龄增长息肉数量增多,若未干预,几乎100%会进展为结直肠癌,且癌变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多数患者在40岁前发生癌变(25岁时恶变率为9.4%,而30岁时恶变率就达30%,50岁以前几乎100%恶变,中位恶变年龄为36岁,也就是说,如果不经过治疗,最终几乎100%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及时处理很重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肠道症状:便血、腹泻、腹痛、便秘等,息肉增多可导致肠梗阻。

肠外表现:部分患者伴发胃、小肠息肉,或皮肤囊肿、骨瘤、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等(称为Gardner综合征),少数合并脑瘤(Turcot综合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如何诊断与筛查?

家族史是重要线索,确诊需结合结肠镜检查(发现大量息肉)和基因检测(APC或MYH突变)。高危人群(家族成员)应从10-12岁开始定期结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干预。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如何治疗与管理?

根治性治疗为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如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术后需终身监测残余肠道及胃、小肠,防止息肉复发或癌变。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虽然凶险,但通过早期筛查、基因诊断和预防性手术,可降低风险、预防癌变,改善预后。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

(来源: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楠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