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姑苏“盛夏限定”花市,“荷”已从网红到长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21:54:00    

含苞待放的荷花、青翠欲滴的莲蓬,连同叫卖的阿婆、手捧荷花的路人,成了盛夏限定的姑苏风物图。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制

进入盛夏,位于古城区白塔公园附近的荷花市集持续霸占市民打卡“热搜榜”。含苞待放的荷花、青翠欲滴的莲蓬,连同叫卖的阿婆、手捧荷花的路人,成了盛夏限定的姑苏风物图。游客慕名而来,买一束荷花,拍一张照片,给自己的旅程留下“江南可采莲”的印记。

然而,随着荷花市集今年的网络爆火,游客量剧增,不少负面影响也在流量漩涡中扑面而来:道路拥堵、价格虚高、摊主态度差、环境脏乱差……这个由农特产品疏导点衍生出的临时市集,正面临从现象级爆火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蜕变。在流量光环与现实困境的交织中,如何让荷花市集从网红走向长红?记者获悉,姑苏区平江街道与姑苏区城管委正推动荷花市集从“临时管理”向“系统运营”转型,一份谋划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提升方案正在酝酿中,民生疏导点的有序提升有望迎来新转机。

市民游客买花打卡。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一炮而红:烟火气与诗意生活的化学反应

“买莲蓬送荷花”——四年前这句无心吆喝埋下种子。2020年,姑苏区城管委在“农产品临时销售点”政策框架下设置疏导点,初衷是为枇杷、杨梅季的果农提供临时避风港。谁承想,经过多年的发酵,荷花意外成为主角。

市集位于白塔西路与皮市街交叉口东侧的农特产品自产自销疏导点。古城核心区位、园林景观背景与市井烟火气的碰撞,使其天然具备“出片”基因。每到夏季,荷花、莲蓬等时令农产品大量上市,这里便自发形成了荷花市集。今天(7月2日)上午8点多,记者来到荷花市集数了一下,80多米长的道路聚集了近80个摊位,选购的游客中以年轻女性居多。游客陈雨晴凌晨四点从上海驱车而来:“就为买把带着晨露的荷花,拍张‘江南可采莲’的打卡照。”

从东、西山的荷花塘,到姑苏城的马路边,卖荷花的阿婆们仅用两小时就将最新鲜的荷花运到了城里,递到市民游客们的手中。“我们从太湖过来的,凌晨两三点开采,到这边七点左右。”来自西山的摊主周阿姨说,一年四季,西山产什么,她就卖什么,时令的水果、花草可以卖大半年。她还能把荷花折成玫瑰形状,吸引了不少老主顾直奔她而来。

市集的视觉符号也暗合传播规律。粉荷、青瓦、竹筐构成的“江南配色”,天然适配短视频平台的审美需求,而“买花赠莲蓬”的互动模式,更催生了“捧花走古城”的打卡仪式。在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江看来,荷花市集承载着苏州人民对荷花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苏州文化的一种体现,能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江南风情。记者搜索发现,线上影响力的膨胀更令人咋舌。“苏州荷花市集”等相关话题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5000万次,小红书相关话题、笔记的浏览量也超300万,甚至有MCN机构带着网红团队前来拍摄。

荷花市集今年新增的告示牌。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摄

盛景难“荷”:繁荣背后的治理难题与尝试

爆红代价很快显现。白塔西路的人行道板原有3米至4米宽,两侧摊位挤压后仅剩1米多通道。早高峰车流、游客人流与采购市民在此叠加,寸步难行。“十块钱买三四朵荷花,再花半小时找停车位。”来自四川的游客李女士无奈地说。

“原来规划的疏导点只是公园前的亭子里,现在像拉面一样抻到了路口。”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王玉昌说,根据姑苏区出台的相关管理规定,临时销售点利用道路设置时,设置在道路一侧且不得占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盲道。但现实是,当八十多个摊位在人行道板两侧排开,早高峰时段,行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在一条路上挤成“麻花”。

更深的危机在秩序层面蔓延:“先来先占”的潜规则引发激烈冲突。“昨天我的位置被占了,吵到差点动手!”西山果农吴阿姨红着眼眶。按规定市集仅限苏州本地的自产自销农民,但火爆行情吸引批发商、水果店主甚至普通市民涌入。此外,虹吸效应激化矛盾在周边商业圈尤为明显。街边水果店客流断崖下跌,部分店主索性加入早市,与农民争抢地盘,引发新矛盾。更有摊主转型卖起荷花衍生品——干花,模糊了农特产品边界。

面对困局,管理者在秩序与温度间寻找支点:“现在真是龙蛇混杂,我们只能扑上更多的人力去核查。”拙政园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金俊凌晨一点多和队员去东、西山的批发市场去“蹲拍记录”进货人员,早上五点多再赶回市集一一甄别农民与批发商。“尽管我们要求摊主需持身份证和村里开具的自产自销证明入场,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同时,该大队还协调环卫部门,在市集增设了大垃圾桶,并倡导摊主“摊前三包”,做好卫生管理,并由环卫部门每日收市后兜底清理。

破局“荷”策:探索“长红”的多元路径

这个夏天,荷花市集站在十字路口——若破解身份混乱、空间无序、文化浅表化的困局,它或能成为古城有机更新的范本;若放任野蛮生长,昙花一现的网红悲剧恐难避免。

回溯政策本源,姑苏区关于农特产品临时销售点的相关管理规定明确:解决农民自产自销需求,强调公益性、本地性、秩序性。当流量经济冲击这些原则,单纯依靠某一部门的执法力量已难招架。

更深层矛盾在于:城市需要网红地标拉动经济,但网红效应往往与在地文化、社区生态形成张力。游客要打卡体验,居民要生活品质,农民要生存空间——多元诉求如何平衡?东吴智库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旅游管理系教师陈品宇博士建议,不妨多划定合理的片区打造荷花市集,适当扩大市集区域,并与农人做好对接培训,共同营造古城的鲜活气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何建华表示,当下注意力经济竞争激烈,可以通过创意和植入文化元素,将农副产品与时尚、健康、绿色等消费形态融合,激发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和精神享受需求。同时他也强调,注意力经济具有流动性,应当追求常态化治理,利用注意力经济产生的影响,抓住契机实现务实发展。

采访中,王玉昌告诉记者,在多次调研与听取建议基础上,属地管理单位与区级部门正在从空间拓展、管理升级、业态融合、品牌塑造、机制保障等角度谋划可持续发展方向与策略,相关方案正在酝酿,有望缓解拥挤,提升市民游客游逛体验,并协调推动市集与社区商业的互补共生,惠及本地农户,悦纳四方宾朋。


(苏报融媒记者 李浛芃/文)

编辑:金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