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实践观察|在智能赋能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主动求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0:48:00    

在传统文化课程设计的实践场域中,教师的知识储备的专业性瓶颈、教学场景的创新性不足、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缺位等现实问题构成了影响课程效能的现实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为破解这些教育难题提供了数智化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可助力教师开展跨学科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并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前沿、真实、生动、创新的载体。

史家教育集团“博悟课程”的十余年探索,恰是这一变革的生动展现。从早期“漫步国博”的物理空间实践,到《博悟之旅》丛书的文本体系建构,再到数字博物平台的智能生态搭建,“博悟课程”在实践中完成了“走出去”“引进来”“动起来”的数智化升级,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课程演进轨迹清晰勾勒出“走出去(场域拓展)—引进来(资源整合)—动起来(体验升级)”的数智化跃迁脉络。

而面对数字化水平不断演进的时代背景,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赋能传统文化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一问题还值得我们开展更深入的思考。

要实现课程育人观念的变革——教师从“知识投喂者”转向“思维建模者”。当前,知识获取的便捷性正在重塑教育生态。一件件古朴文物身上神秘的面纱被智能信息检索工具所摘下,而成长于智能时代的学生,更是让很多老师犯了难。“我在网上看过了”“DeepSeek一搜就出来了”“老师没有人工智能懂得多”……面对这样的质疑,教师必须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育人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具有引领学生主动思考的创新性问题,帮助学生在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提升思维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史家胡同小学“博悟课程”的实践,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典型范本。课程以思维培养与价值塑造为核心目标,在历史文物的教学中超越对器物纹样的表层认知,着力构建高阶思维训练体系。以《孤独的犀牛》一课为例,教师以“中国古代有无犀牛”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在博物馆里找到了犀牛造型的青铜器、甲骨文中关于犀牛的记载,从而初步得出中国古代有犀牛的结论;继而以“犀牛为何今日已经灭绝”的追问,推动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文本(如《本草纲目》入药记载)、文物功能(如古代有犀牛皮铠甲)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最终形成“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的历史判断,并引申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思考。这种从“事实确认”到“因果分析”再到“价值反思”的认知链条,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激活其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的重要引擎。

要实现AI使用观念的变革——教师要从“用人工智能教”转向“教人用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深度介入课堂教学,一线教师对技术赋能的探索呈现多元样态:从智能备课系统的资源整合,到课堂交互工具的实时反馈,可以说,技术应用正重塑教学流程。但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实践正陷入“形式创新”的陷阱中,如将AI异化为知识灌输的新载体,以“智能推送”替代学生的主动探究,本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技术翻版。

这种“用人工智能教”的浅层应用,暴露出对技术赋能教育的认知偏差。如同一味追求“知识预制菜”的便捷性,却忽视了学生咀嚼、消化、吸收的主体性过程,其结果必然是素养培育的空心化。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AI的课堂角色应从“知识供给者”转向“能力培养者”。“教人用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将技术工具转化为素养培育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在AI生成的庞杂信息中,学会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如何验证AI给出的文物断代依据”。这种能力建构,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建立认知主权,以保持人类独有的价值判断、创新想象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要实现课堂对话模式的变革——从“二元交互”到“三元协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史家胡同小学积极探索数字博物资源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教师﹢学生﹢AI”三位一体的新型课堂对话体系。通过开发具备博物馆专业知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小博士”,课堂突破了传统师生单向互动的局限,形成人机协同、多维共振的对话生态。

这种“师、机、生对话”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教育主体关系。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向对话的“协调者”,AI成为知识网络的“编织者”,学生则升维为认知建构的“主导者”。在“数字博悟”课堂上,师生共同设定探究议题,AI提供多学科分析框架,学生通过人机协作完成资料整合、假设验证与结论生成。这种三元协同机制,既发挥了AI在数据处理、跨域关联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又保留了教师在价值引导、思维校准上的人文温度,更激活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形成技术理性与教育感性的有机统一。

AI点亮文脉,博悟智启未来。在数智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坐标上,教育数字化转型既是传承文化基因的时代使命,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教育工作者须以辩证思维把握变革方向,回归赋能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初心。既要扎根中华五千年文明沃土,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育人体系,又要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密码。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作者金少良 周啸宇

文字编辑:朱英杰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