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推行“家风家训馆”涵养新风、富平柿饼衍生出32种深加工产品、潼关县通过环境综合治理让村庄换新颜……2024年,渭南市统筹资金11.08亿元,重点支持882个乡村振兴项目,建成“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72个、市级重点创建村105个。
近年来,渭南市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统筹推进“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探索出一条以县域特色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具有“秦东风韵”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擦亮生态底色 绽放乡村“新颜值”
4月16日,合阳县坊镇灵泉村的青砖古巷迎来第一缕阳光。村民党金伟推开自家院门:平整的道路延伸至村口,石雕影壁与古色古香的民居相映成趣,曾经污水横流的巷道如今干净整洁……
“我眼看着村子一天比一天美。”眼前的景象让50多岁的党金伟感慨万千。
2013年,灵泉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干部抓住机遇,带领村民将人居环境改善与传统村落保护提上日程。
“村里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立了一套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灵泉村党支部书记党建森介绍,“过去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家家争当‘净美庭院’示范户,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创业了。”
灵泉村的蝶变,是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实践。
潼关县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修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蒲城县统筹推进产业园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主干道拓宽提升改造工程;富平县建成农村跨镇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3处,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供水总人口的98.35%……
截至目前,渭南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 75.9 万座,普及率达81.8%;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30座,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覆盖95.01%的自然村;常态化开展“净美庭院、净美村庄、净美乡村”村庄清洁行动,共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415个。
夕阳西下,党建森望着广场上嬉戏的孩童感慨:“我们要让古村既留得住乡愁,又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培育特色产业 打造富民“金钥匙”
4月的合阳县坊镇,万亩油用牡丹迎风怒放,游客站在花田中用手机定格春日好风光。这片牡丹园,不仅能供人们观赏游览,还是当地促农增收的特色产业。
“土地流转给产业园,我在这打工每月能挣2800元,年底还有分红。”65岁的村民李秀芳笑着说,“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了‘聚宝盆’。”
这片由中资国业牡丹产业集团打造的牡丹庄园,藏着“一朵花”的产业密码。“油用牡丹浑身是宝,籽可榨高端食用油,花蕊能做养生茶,根可入药。”该集团产品经理王杰琼介绍,园区同步建成牡丹文化体验中心、科技博览馆等设施,去年牡丹油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文旅收入同比增长35%。企业每年为周边村民增收超2000万元。
推进“千万工程”,产业发展是根本。近年来,渭南市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攻方向,立足各县资源优势、突出乡村特色产业,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大荔县42万亩冬枣种植基地,年产量达50万吨,带动10万余户农户增收;白水县55万亩苹果园,年销售苹果200万吨,带动8万余户农户增收;富平县柿饼全产业链年产值达65亿元,年加工柿饼6万吨,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
如今,渭南市拥有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9个,累计创建国家产业强镇8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九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近240亿元。
涵养文明新风 提升治理“精气神”
在乡村,红白事是村民相聚交流的重要场合。
过去,一些村里办红白事要讲排场、摆阔气,让红白事逐渐成了村民比拼经济实力的平台。如今,渭南市倡导移风易俗,既守住了“乡俗”的温度,又卸下了“面子”的枷锁。
“村里红白事,事前都给村民发放《恭贺卡》和《慰问卡》,卡片中标明了需要注意的事项。”4月17日,合阳县新池镇牛庄村红白理事会副会长屈现章拿出这两张卡片告诉记者,“我们还将婚丧事宜评价结果与爱心积分兑换、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文明家庭’评选挂钩。”
在“双卡”规范红白事的基础上,牛庄村还创新制定了“红白事粮食礼”制度,村民可用面粉、食用油等替代传统份子钱。
“现在村里红白事都是统一置办,既保住了‘里子’,又不失面子,我对村里的红白事改革十分支持。”合阳县黑池镇南社社区村民雷平说。
节俭新风润物无声,红白大事简办亦隆。“移风易俗,并非违背传统,而是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剔除陋习,杜绝铺张浪费。”南社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明伟说。
渭南市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1107人分别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好人榜和“渭南标杆”等称号,11万家庭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
当下,渭南市正以“千万工程”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