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一个父亲都会做的事——用爱陪伴孩子们成长。”7月9日,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杨志面对记者如是说。
1998年的一个清晨,杨志出门赶路时,看着去上学的孩子们在泥泞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有的孩子鞋上沾满泥水,有的孩子裤腿湿透,有的孩子边走边哭。他心疼地问道:“怎么不叫爸妈送?”孩子怯怯地说:“他们要干活,没空。”
这一问,让那一刻的杨志萌生了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的想法。令人意外的是,不久,他就作出了放弃外出经商、回到村里的决定。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与他相恋不久的爱人陆琴珍也欣然同意,她说“你想做就去做,我支持你。”
在爱人的支持下,杨志毅然回到了村里当代课老师,月薪只有120元。那时候,村小教室十分简陋,杨志的课总是格外生动。他会在黑板上画满星星,教孩子们认识星座;会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用树枝写字,说这是“大地当纸,树枝当笔”。
有个孩子总在课上打瞌睡,杨志家访时发现,孩子每天早上要摸黑走五里山路。第二天,他自行车后座多了块木板,还垫了旧棉袄,用细绳紧紧绑着。“以后上学我来接你。”每一个晨光里,杨志提前一小时出门,一边蹬车一边给孩子讲故事。后来这名学生的作文《我的老师像爸爸》在镇里拿了奖,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杨老师的自行车铃铛声,是我听过最温暖的上学铃声。”
2017年夏天,村里一个孩子溺亡,听到这个消息,杨志一夜没睡。第二天,他对全家人说:“我想把家里改成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妻子陆琴珍仍然是鼎力支持,只是问了句:“钱够吗?”杨志摇头:“先干起来再说。”
装修房子时,全家齐上阵。七十多岁的母亲帮忙打扫卫生,父亲杨家书自学水电维修。杨志把老旧的桌椅钉得结结实实。妻子陆琴珍除了上班,还帮着策划活动、联系志愿者。2017年8月29日,“余江画桥镇藤林留守儿童关爱之家”正式成立。
关爱之家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的上午开放,就像个温暖的“乐园”。开放的每一天,孩子们都欢快地涌进院子,学画画、练唱歌、打乒乓球……“生日角”很受孩子们喜欢,每个月都举办集体庆生活动,为当月生日的孩子庆祝,很多孩子在这里吃到了人生的第一个生日蛋糕。从最初的10来个孩子,到现在近50名儿童,这个“家”越来越热闹。
“在关爱之家里,不仅能读书学习做作业,还有国学、书法、舞蹈……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对孩子未来成长有利的,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开课。”杨志说。在关爱之家还有一门保留课程非遗“吹糖手艺”,杨志亲自教孩子们“吹糖人”。有个女孩,父母常年在外,性格有些内向,刚来时总低着头不说话,自从学了糖人制作后,她还主动和同学们分享交流,还登上了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
有人问杨志夫妇:“你们这样做,图什么呢?”他们说:“就图一份心安。”这份质朴的初心感染了越来越多人,不断有志愿者加入这个爱心团队,有退休教师、大学生、非遗传承人……他们像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
26年光阴流转,当年的“杨老师”变成了孩子们嘴里的“杨爸爸”,就连他上初中的儿子也成了“小老师”,教弟弟妹妹画画、打球。在政府及各方的支持下,“关爱之家”的活力愈发蓬勃,一张课程表上,孩子们喜欢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跳舞、绘画、阅读、打球、吹糖,甚至还有春游、秋游……孩子们来了一茬又一茬,这个散发着“魔力”的农家小院,早已孩子们心中的“家”。在鹰潭市余江区,由杨志家庭发起的爱心家长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近百人,累计帮扶留守儿童两千余名。这个小家庭播撒的文明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杨志告诉记者,“我没做什么大事,只是陪着孩子们长大。荣誉是对我的肯定,但我最宝贝的,是每个周末院子里孩子们的笑声。如果能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