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广西考古成果持续上新!1.6万年前的“她”长这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3:20:00    

近期,广西公开了一系列重要考古研究成果,如娅怀洞遗址1.6万年前古人类头骨三维面貌复原、福兰遗址炭化果实扫描发现人类烧制加工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广西历史的认知,也为全面提升广西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提供了新视角。

生动再现

娅怀洞遗址人头骨化石相貌

日前,论文《中国南方娅怀洞遗址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面貌复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在线发表。相关研究对距今约1.6万年的广西娅怀洞遗址古人类头骨进行几何形态分析和三维面貌复原。复原像为女性,面貌栩栩如生,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肌肤和毛发等细节丰富,生动再现了晚更新世古人类的真实面貌。

图为娅怀洞遗址头骨面貌复原结果。来源: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在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考古专家发现了沉睡数万年的娅怀洞遗址。2017年,这件珍贵的人类头骨化石在该遗址出土。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谢光茂介绍,娅怀洞遗址意义重大,不仅入围“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在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华南地区关键的史前洞穴遗址,这里出土的人头骨化石是该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有明确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人类头骨化石。“通过对这具人头骨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华南地区这一时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并有望解答史前人类在这一地区如何迁徙和扩散等学术问题。”谢光茂说道。

当年受技术限制,头骨化石所蕴含的诸多谜团未能完全解开。直到近几年,随着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头骨化石准确的相貌复原才成为可能。

2023年,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英国Alder Hey Children‘s NHS Foundation Trust、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启动了对这具人类头骨化石相貌复原的研究,并于近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考古科学杂志》公开发表了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娅怀洞遗址头骨在尺寸上大于现代女性头骨,其几何形态虽与现代男性和女性头骨有所重叠,但更趋近于女性特征,尤其是额骨部分更为隆起。

图为娅怀洞遗址头骨几何形态和对称性分析。来源: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5000多年前

古人已懂得采制“中药”

娅怀洞遗址1.6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相貌成功复原,解锁史前人类神秘面容。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广西田东县福兰遗址出土遗存开展的研究,则揭示了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生业经济模式及植物利用方式。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全新世》发表。

福兰遗址位于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福兰村,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至2011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800多件石器、陶器等遗物,还有炭化果实与少量动物遗存。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年代学、形态学和微体植物分析等多学科手段,对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陶片及石器等遗物进行研究。经年代测试,确定福兰遗址距今约5900~5732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该遗址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炭化壳斗科果实,该发现在广西地区尚属首例。通过对壳斗科果实遗存的微CT扫描分析,发现其内部存在孔洞,这表明出土的果实曾被烧制加工过。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些壳斗科果实遗存形态与广西地区壳斗科植物建群种锥属的苦槠较为接近。

在传统中医学中,壳斗科果实被认为具有通气解暑、去滞化瘀的功效,特别是对痢疾和腹泻有独到的疗效。全新世中期广西地区先民当时的生存环境,恰恰需要面对大暖期温热的气候、早期渔猎带来的卫生问题。研究团队认为,食用这类果实,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时古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福兰遗址地层、陶器及石器中的植硅体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当时人类对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综合利用,丰富了对广西地区早期人类生业经济的认识。

“坏天气”下

古人或靠渔猎维持生存

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广西崇左市江西岸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这次研究,进一步了解史前人类在面对气候突变时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

江西岸遗址位于扶绥县城东郊的左江台地上,是广西较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2014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研究馆员蒙长旺介绍,江西岸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螺壳、蚌壳、动物遗骸,以及较多的石器、骨角器、蚌器、陶器。

研究团队采集遗址剖面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年和分析,确定遗址新石器时代地层年代为距今9300~9100年,正好处于距今9200年左右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时期。

与广西其他遗址不同,江西岸遗址未浮选出大植物遗存。这意味着,在那次极端气候事件前后,这里的古人类或许较少利用植物资源。不过,这一时期地层中发现大量螺壳、蚌壳以及水生动物与哺乳动物遗骸,还有渔猎工具,表明当时人类主要利用动物资源,水生动物资源占很大比重。研究团队认为,当时处于冷干期,植物资源减少,江西岸遗址的人类可能选择渔猎方式维持生存。

这一研究为理解亚洲季风区早全新世气候事件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相关研究进展论文,已在专业学术期刊《人类学学报》发表。

发现4亿年前

鱼类演化新证据

记者还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广西南宁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也取得重大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以封面文章发表。

“古鱼王国”西屯脊椎动物群是世界著名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之一,主要产地在云南曲靖,包含廖角山组合、西山村组合、翠峰山组合及徐家冲组合4个鱼类化石组合。其中肉鳍鱼类代表有杨氏鱼、奇异鱼、斑鳞鱼等,有力支持了中国南方是肉鳍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中心的假说。

徐家冲组合以往被认为处于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1亿年前),之前的研究将广西莲花山组与那高岭组的过渡层也纳入其中,但是广西地区报道的肉鳍鱼类化石较少。

此次研究团队在南宁收获丰富,采集到多件肉鳍鱼类化石标本,包括产自莲花山组的斑鳞鱼,以及产自那高岭组的奇异鱼、蝶柱鱼和杨氏鱼。其中,斑鳞鱼颊板骨的发现,是目前已知最晚的斑鳞鱼化石记录;奇异鱼和蝶柱鱼标本则是这两个属除云南地区外的首次报道;杨氏鱼较大的后顶甲也显示出其相对较大的体型。

这些化石丰富了徐家冲组合的生物面貌,还为广西、云南和越南北部下泥盆统的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最新牙形石证据,南宁地区徐家冲组合或早在泥盆纪洛赫考夫期晚期就已出现,且南宁地区肉鳍鱼类有大型化趋势,可能与当时鱼类生活环境中的氧含量有关。

综合《南国早报》、新华社

来源: 桂林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