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形式,又称对联、对子,其内容可以涵盖各个知识领域,格式讲究上下两联在字数、词性、平仄等方面的和而不同,不仅展示了汉语独特的美感,还折射出社会、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和智慧。楹联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课程资源,15年来,笔者探索将楹联融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楹联思维化作撬动各学科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支点,有效地改变了教师教学设计主动性不高,备课、上课搬教参教材,教学机械、抽象、碎片化等问题。
以楹联为支点,激发教学活力
楹联中精巧“对仗”和寓意深刻的要求,体现了语言思维的广度、深度。十几年前,学校出于提升教师文化底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将楹联创作引入校园,要求语文教师通过楹联进行阅读总结、内容补白和方法提炼等。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上“对对子”为师生搭建了富有文化趣味的语言实践与思维训练的情境,师生教与学的兴趣浓厚。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学生在“人物+事件+影响”的逻辑顺序引导下,以楹联展现学习成果,创作了“博古反思不诚僵局现,恩来检讨恳切民主扬”等楹联。
同时,楹联思维也有效地撬动教师转变思维,教师主动增加阅读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经统计,我校78%的教师、67%的学生更主动地阅读楹联诗词等经典作品,“小楹联,大悦读”的氛围很快形成。
以楹联为支架,塑造师生结构化思维
在这一时期,学校在观察课堂时发现,楹联创作虽然融入了课堂,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在思维层面使知识点结构化,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中形式化地使用楹联。而楹联特有的对仗、声律协调、形式对称、用词凝练等特点,无疑能训练师生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为切实改变课堂机械地教、学生碎片化地学,学校在管理中将楹联思维纳入集体备课,要求各学科教师将楹联作为学科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结构化工具,倡导在集体备课中以楹联为支架,梳理学科关键内容,并以楹联为评价工具,将课堂是否能汇聚情境资源、是否以楹联为支架提炼学习结果,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设“校长流动课表”,笔者亲自上课、领课,引领提升教研的实效。
将楹联创作思维作为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支架,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思维缺乏主动性,以及教学设计结构化程度低的问题,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串联知识点的工具,促进了学生结构化学习。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探秘弹力》一课,过去,教师直接列举弹性材料让学生认识弹力大小,而现在,教师先让学生感知皮筋、海绵垫等弹性的不同,再让学生以楹联为支架将知识点结构化,由此创作两副对联“拉按弹簧有阻力,拍捏脸蛋自还原”“撑杆点地人飞跃,绵垫隔床体舒服”,横批“弹力自现”。
经学校调研,75%的教师开始习惯性地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身边的观察对象,70%的教师能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观察事物,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思维品质。
以楹联为抓手,驱动项目化教学
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开展“楹联+”项目化学习,将楹联读写引入运动会、节庆日活动,引导师生用对比、想象、归纳等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历史上的经典楹联与生活场景中的妙趣对联相映成趣,打通了学科知识、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通道,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增添了独特活力。教师还主动研发“联语香囊”“联话春节”“联绘校园”“联画折扇”等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以真实生活情境为背景、以楹联作品为学习成果开展教与学。学校构建“小楹联家”“楹联小先生”等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将教学成果与学校的育人目标相连。这些学习项目有效地拓展了师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教与学的专注力、创新力,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目标达成的“最近发展区”。
多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楹联这一传统语言形式,作为撬动教学方式变革的支架,不仅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科育人的实效性,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职业幸福感,以及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获得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1日 第06版
作者:林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