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丹青还乡处 丹徒正青春 2025书画名家作品专场镇江成功启幕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4:51:00    

现场

4月13日上午9时,镇江市丹徒美术馆前早已人潮涌动。长山的晨雾尚未散尽,青灰色天幕下,“文化润民 与您相伴”2025文化时光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书画名家作品专场的巨幅海报从美术馆穹顶垂落,八位与丹徒有着不解情缘的参展艺术家与远处真实山影虚实相映。馆内中庭,十二幅戴敦邦画《资本论》前,多个书画爱好者正目不转睛,假想临摹,脑中的画卷徐徐展开。

聘任

活动现场,赵文元被老兵们簇拥着合影,他笔下战马昂首之姿,与展厅外丹徒新城车水马龙的蓬勃活力遥相呼应。这场名为“文化润民”的书画展,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 正如总策展人范祥所言:“我们不是在办展,而是在搭建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立交桥。”

启幕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归乡”

2025年4月13日清晨,88岁的戴敦邦拄着竹杖立于馆前,老人望着晨曦中熠熠生辉的丹徒美术馆,视线在门口展会信息的海报上久久停留——1938年,他出生在这方山水秀美的沃土,而今带着生平爱作回到家乡,画中的笔触里,仍藏着儿时在石马乡祠堂临摹壁画的记忆。

签约

这场筹备近八个月的“文化润民 与您相伴”2025文化时光嘉年华活动启动仪式——书画名家作品专场活动,以戴敦邦、赵文元等八位艺术家的近百余件作品,构筑起丹徒的文化盛事。

从北京到上海,从军旅到学院,参展者或生于斯长于斯,或血脉根系于此,他们的集结,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还乡。

合影

丹徒区委:尺素千钧的文化考古和寻根

2024年秋,镇江市丹徒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4楼会议室里,一场关于重现“丹徒派”雄风,赓续千年文脉,树立文化自信的激烈讨论成为策展的起点。

观展

丹徒,千年古邑,襟长江而倚南山,钟灵毓秀,文脉绵长。自六朝烟雨至唐宋风华,这片沃土始终浸润着诗书画韵,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历史上的“丹徒派”后来称为“京江画派”,它由张夕庵、顾鹤庆等为首的一批本地画家,以描绘当地名胜古迹为主的写实山水画称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书画大师米芾以其“米氏云山”山水画技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丹徒派”画人,及至清代笪重光论著《画筌》、《书筏》更是在书画理论上独树一帜。时至当代令丹徒人自豪的有赵无极、邵大箴、戴敦邦、赵文元等大师声誉世界、影响国内艺坛。

聘任

薪火相传,文脉不息。一场跨越古今的艺术对话就此展开。北京、上海……工作组不远千里一一拜访“根系丹徒”的艺术家们。

“每位艺术家的邀约都是一次文化考古。”镇江市丹徒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唐维透露,工作组历时半年梳理百余位丹徒籍艺术家的线索,最终选定八位代表。参展阵容涵盖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既有戴敦邦先生等扛鼎大家,也有章燕紫等中坚力量,形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对话。

现场创作

笔墨乡愁:艺术家的精神原乡

展厅内,戴敦邦的《资本论》系列作品展区引发强烈震撼。这位88岁的人物画大家,以传统线描技法重构马克思主义经典:在《自由人联合体》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长衫褶皱以“曹衣出水”笔法勾勒,背景中的工业齿轮却以宋代界画技法精雕细琢;《再生产》里,清代《流民图》式的人物群像与当代都市剪影叠加,形成跨越时空的视觉寓言。画面角落,石马乡的茅檐、丹徒老码头的青石板路仍若隐若现。“用陈老莲的笔意画《资本论》,是想证明中国笔墨能承载任何时代命题。”戴敦邦在开幕式上如是说。

合影

移步至赵文元展区,11幅骏马图卷如铁骑列阵。《乾隆.爱乌罕四骏》系列中,“超洱骢”的肌肉线条融合徐悲鸿解剖学功底与唐代韩幹画马的圆浑气韵;《照夜玉狮 赵雲宝骏》则以泼墨渲染战马嘶鸣之态,马尾飞白处暗藏笪重光《画筌》中“一笔三折”的古法。这位从镇江走出的军旅画家,将五十载金戈铁马的记忆凝于笔端:“画马要见骨力,正如丹徒文脉——柔中带刚,绵里藏针。”

庄利经的江南山水展区宛若水墨长廊。《钟山瑞雪图》以李可染“黑入太阴”的积墨法呈现紫金山冬韵,山脚点缀的焦墨楼阁,恰是少年时随钱松喦写生的南艺旧址;“钱老当年教我‘山水要有乡土气’,这幅画的题跋墨色,特意调和了南山竹海的晨露。”

创作

薪火新传:丹徒文脉的当代表达

刘二刚的《米芾拜石》前笑声不断。这位以新文人画闻名的老画家,用漫画式笔法将米芾塑造成戴鸭舌帽的当代藏家。“传统不是供在案头的香炉,而是活在当下的呼吸。”他的《望明月思故乡》系列中,西津渡古街的瓦当与云台山上的古松并置,月影里隐约浮现金山寺塔影。

观展

庄小雷的《南通水绘园》《常熟趙园》等江南园林系列,以油画刀法重塑水墨意境。在《吕梁人家》三联画中,晋北土窑的粗犷笔触与丹徒老宅的粉墙黛瓦形成奇妙对话。“父亲庄言是丹徒走出去的第一代油画家,他笔下的长江教会我:地域性不是枷锁,而是艺术家的母语。”

陈履生的《梅》《竹》展区清雅宜人。这位美术史家以没骨技法绘制的《暖雨晴风初破冻》,花瓣间穿插着《京江画派研究》手稿局部,学术严谨性与艺术灵动性浑然一体。“丹徒的文化传承,需要理论之树常青。”他的《芦苇声兼雨》中,江滩芦苇以焦墨枯笔写出,题跋中“前人画秋不画夏余试之”,彰显突破创新之意,暗合展览主题。

观展

江水长流:从艺术盛事到城市基因

暮色中的镇江市丹徒美术馆,戴敦邦的《资本论》系列作品在暖黄灯下更显深沉。画中马克思的长衫褶皱与石马乡的茅檐暗影交织,仿佛将百年前的哲思与江南乡土悄然缝合。华灯初上,展厅内赵文元《百花辇》的战马嘶鸣、庄利经《钟山瑞雪图》的墨色苍润,共奏出一曲跨越时空的文化交响。

这场展览虽无炫目的科技加持,却在丹徒人心中埋下更深的文化根系。展会艺术顾问丁观加感慨:“真正的文脉传承,不在光影变幻的技法,而在观者与作品的心神交汇。”正如庄小雷的《吕梁人家》让本地老者忆起丹徒老宅的砖雕纹样,章燕紫的《挂号系列》药方笺上,稚童用毛笔临摹《资本论》片段——艺术与生活的对话,本就可以如此朴素而直抵人心。

在丹徒区的规划蓝图中,艺术赋能早已超越文化范畴。“我们要让这些作品成为活的文化基因,而非展柜中的标本。”镇江市丹徒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唐维说。接下来,丹徒区将持续深化“文化润民”品牌建设,深入践行“以文化人、以艺连心”的发展理念,绘就丹徒“艺术民生”的全新画卷,书写出丹徒区文化自信的时代篇章,让丹徒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品陈列

江水浩荡,文脉长青。支离的光影中,戴敦邦的马克思与赵文元的战马、庄利经的钟山与章燕紫的药方笺交错浮动,恰如丹徒文脉的当代图景——传统从未褪色,只是以更鲜活的形态融入时代浪潮。

这场书画展留给丹徒的,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个关于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当艺术真正回归土地、滋养民心,千年丹徒已然完成一次静默而深刻的文化播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朱亚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