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由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船舶”)新造的40500DWT马耳他籍“奋进”轮缓缓驶离江门新会港,开启了首次远洋航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会新造船舶出口贸易额累计突破20亿元大关,出口交付量同比增长120%,实现首季“开门红”。
南洋船舶仅用了20年,就从0起步,成长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稳居全球小灵便型散货船细分市场第1,究竟有何秘诀?近日,南都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的南洋船舶公司,专访南洋船舶董事副总经理朱继雷,听这位扎根南洋船舶20年的“老兵”讲述南洋船舶迅速崛起的故事。
创业
拆船业遭遇寒冬后立志造船
新会河湖众多、水系发达,崖门水道直通黄茅海,汇入南海。得益于通达河海的便利水上交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新会拆船业逐渐兴起。至本世纪初,经过20余年发展壮大,新会拆船业发展成为以拆船业为上游,以型材、箱角、钢管、铸造和轧钢、金属制品为下游的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成为新会区的重点骨干产业。2007年,新会区被中国拆船协会授予“中国(新会)船舶拆解基地”称号。 业内称“世界拆船看亚洲,亚洲拆船看中国,中国拆船看新会。”
新会拆船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正是改革开放催生民营经济大爆发的时代,新会涌现出一批“吃螃蟹”的“拆船人”。上世纪80年代初,新会拆船业主要集中在潭江、西江水道的双水、古井和沙堆三镇,新会区沙堆镇一个青年在镇内创办了一家拆船厂,经过近20年发展,成长为全国拆船业头部企业。后来,他又进军造船业,成为南洋船舶的创始人。
受供需关系、经济周期、技术进步和环保法规等因素影响,世界造船拆船业具有周期性,平均每轮周期大概持续20年。历经20年飞速发展后,自2004年起,世界造船拆船业进入了漫长的冬眠期,新会拆船业亦不例外,当年跌入历史谷底,面临“无船可拆”的困境,一些拆船厂要么惨淡经营,要么被迫转行。其间,南洋船舶的创始人谋划多元投资,在崖门水道古井河段盘下了一个面积500多亩的拆船厂后,于2005年创办了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航拍。
大学毕业后,朱继雷进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大型骨干企业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进入新世纪,我国造船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朱继雷说,我国造船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的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造船大国。随着我国加入WTO,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朱继雷看好国内造船业,随后他辞职加入了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发展
熬过困难期一年交付11艘船
南洋船舶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受全球市场周期性影响,拆船业的低谷一直延续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又波及造船业。
造船业是重工业,工序多,用工大,金融危机爆发后,船东接单的意愿降低,提出的要求反而增多,客观上迫使交船时间不断延后。“我们正式建造第一艘32500DWT灵便型散货船是在2006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后续订单影响很大。”朱继雷说,当船东不断提出要求时,公司一方面保持和船东驻厂代表及其总部不断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全力去拼保进度。
“那段时间对我们初创公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时期,我们有几千名工人,到2008年还在招人,一直到2011年各类员工达到6000多人。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是想尽办法保障员工的利益,按时发放工资,没有延迟哪怕一天发工资。”朱继雷说,在全体员工上下齐心协力苦干数年后,终于在2011年按时保质交付了11艘船,迎来南洋船舶创业后的第一个交船高峰。
南洋船舶船坞停着多艘在建船舶。
“2011年我们的口号是‘保交船’,我记得当时有个船东提出了比较多要求,许多同行认为根本不可能完成,人家脱2层皮完不成,那我们就脱10层皮去完成。当我们定下来要做这个事情时,就是不计一切成本去完成去做好。所以,后来我们顺利交付时很多同行都惊呆问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回忆起这件往事,朱继雷既感慨又自豪,南洋船舶从创业之初形成的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企业文化,不久就赢得了全球船东的尊敬和青睐。
“打造受人尊敬的造船企业,成为受人尊敬的造船人。”在南洋船舶公司,随处可见这句话。“我们公司很多都是老员工,很多人和我一样今年已经是在南洋船舶工作的第20年。”朱继雷说,企业只有善待员工,才能得到员工尊重,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未来
明年投产新产品64500DWT船型
在南洋船舶厂区,工人们正在建造数艘40500DWT散货船,巨大的龙门吊和大小吊车忙碌不停,船坞工人焊接钢板时焊花飞溅。朱继雷说,公司的订单已排到2028年,目前南洋船舶同时在建的船舶超过20艘,预计今年要交30艘船,产值将突破60亿元,比去年增长超20%,今年一季度已经交船9艘,实现产值约14亿元,同比增长超40%。
新会银洲湖区域是江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核心区,主要分布在银洲湖两岸的古井镇、崖门镇、沙堆镇等镇。南洋船舶历经20年发展,已成长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目前拥有古井和沙堆两个厂区,可建造10万吨以内船舶,年生产能力100万载重吨。
“我们公司所建船型技术领先,性能优异,成为国际标准船型之一,被国际市场称为‘南洋型’船。”朱继雷说,近年来南洋船舶不断地推进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运用,技改投入累计超4亿元,随着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南洋型”船经过五轮迭代优化,目前主打产品40500DWT敞口型节能环保散货船, 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24年,该船型在小灵便型细分领域的交付量全球占有率高达20.7%。
南都记者了解到,从2021年至2024年,南洋船舶的产值从7.8亿元增长至50.6亿元,出口额从8400万美元增加至6.7亿美元。南洋船舶现有授权专利332项,包括发明36项、实用新型296项,其中,自主创新设计的40,500DWT敞口型节能环保散货船荣获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
3月24日,南洋船舶新造的40500DWT马耳他籍“奋进”轮缓缓驶离江门新会港。
今年,江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壮大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新会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海工装备产业园,支持南洋船舶、江门航通增资扩产,鼓励威立雅、海星游艇等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海工装备产业规上产值80亿元,增长10%”。
“2026年,我们的新产品64500DWT船型要投产,将实现40500DWT船型和64500DWT船型双线并进。”朱继雷表示,作为江门市、新会区重点造船企业,南洋船舶将锚定发展目标,持续加大基础投入,稳步扩大产能,重点针对基础设施的短板进行优化,全力推进广东南洋重工有限公司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扩建项目,力求实现年产能从100万载重吨到159万载重吨的重大跨越。此外,随着10条64500DWT新船型订单的加入,将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劲的动力。
对话朱继雷
引入人工智能改造船舶业的最佳时机来了
南洋船舶董事副总经理朱继雷接受南都专访。
南都: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科技突飞猛进,您认为对造船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朱继雷:我觉得目前已经到了这些先进技术改造船舶行业的最佳时机。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机器人更多应用在汽车制造领域,而造船不是批量型生产,应用不多。但现在汽车生产领域应用趋向饱和,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肯定会关注到造船业。船厂的造船量一般不大,但工序多,如果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面做一些设计和安排,是完全可以应用和推广。因为这几年造船业市场不错,船厂有足够的财力去做这方面工作。近年来,我们与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激光切割等方面的合作。
目前来看,大部分船厂工资待遇不错,招人相对容易,但从长远看,从事造船业的人会逐渐减少,采用人工智能来应对是必然趋势。我们这几年在技改方面投了4个多亿,现在还在持续的投入。我们引进了预处理线、激光切割机、型材自动切割机、焊接机器人、自助喷码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实施全方位的技术升级改造;在智能生产管理方面,我们创新性地将生产情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了对生产现场设备和人员的智能化识别、精准定位和高效管理,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
我们以前投入主要用在引进大型设备,往后可能更多关注一些局部的工位,或者是某道工序。我只要有空就会去车间看看,和技术员、工人探讨先进设备使用的情况。我觉得这也是生产部门的“头脑风暴”,一定要多思考怎么能够更多地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是一个趋势。
南都:有网友给南都留言说,船舶制造周期长,得考虑技术迭代,南洋船舶得研发新能源、智能船舶技术,才能跟上环保和效率的需求,订单才能稳,你怎么看待这一说法?
朱继雷:我们关注到这个问题,也准备了好几年,目前也在做一些研发工作。就像电动汽车是个趋势一样,它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以前大城市才可以充电,现在山区可能都有充电站。对于我们造船市场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新能源加注等配套发展到一些比较偏僻的港口码头,应用场景不断增多,那么新能源船舶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南都: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您有何建议?
朱继雷:江门的发展主要定位在什么方面?我始终认为,一定是制造业,那么,政府部门的各种服务、各种优惠政策,就要围绕发展制造业来制定、来实施。政策一定要接地气,实实在在地解决企业的需求。
采写:南都记者曾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