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林涓 文/图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家居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千家万户,可视门铃便是其中之一。它凭借远程可视通话、实时监控等功能,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很多人会认为“我在自家门口安摄像头碍着谁了”,但实际情况可能还真会碍着别人。
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也就是说,个人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若摄像头能直接拍摄到邻居日常出入、客人往来等生活信息,并造成信息泄露,则可能构成侵权。
那么,家门口的可视门铃、监控类摄像头怎么装更合规?
记者走访
可视门铃带来安全感
也易触碰隐私保护引争议
3日记者走访发现,可视门铃在给部分居民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在邻里之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隐私保护的争议。
家住福州晋安区的林女士,认为可视门铃就是“门神”。林女士是一位独居女性,独自一人在家时,门口如果突然有声响,她常常感到忐忑不安。“以前听到门外有动静,心里就直发慌,根本不敢随意开门查看。现在有了可视门铃,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林女士说,不管是快递员送货,还是外卖员送餐,她一般都不会盲目开门,而是通过可视门铃来看清门外的情况,“还能和他们进行对话,这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居民家安装的可视门铃
与林女士的观点截然不同,家住晋安区的张先生则对可视门铃感到担忧。张先生家对门邻居不久前安装了可视门铃,从那以后,张先生便觉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仿佛被一双眼睛时刻盯着。“每次出门进门,我都会下意识地觉得有人在看着我,心里特别不自在。”张先生说,自己和家人每次回家时,都很担心一举一动都被对面的门铃记录下来。在张先生眼中,可视门铃虽然给邻居带来了便利,却在不经意间剥夺了自己和家人的隐私空间。“这对我们的隐私是一种侵犯。”
居民家门口安装的360度监控
事实上,类似张先生这样的担忧并非个例。记者走访福州多个小区发现,不少居民家中都安装了可视门铃或其他监控类摄像头。这些摄像头不仅可以实时记录,有的还可以回放录像。“我进门输密码的时候都要挡住按键,就怕对家的监控会拍清楚我家的密码。”家住鼓楼区的王阿姨认为,一些老旧小区的房屋布局紧凑,邻居家门口的空间相对狭窄,可视门铃会让邻居之间的行踪无处遁形。部分居民反映,由于可视门铃的拍摄范围较大,很容易拍摄到邻居家门口的区域,甚至邻居的面部特征。
可视门铃功能多样
有的号称可“移动侦测”
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可视门铃”,出现了琳琅满目的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这些可视门铃功能各异,多数配备高清摄像镜头,具备红外夜视能力,能够在光线昏暗环境下正常工作,还拥有移动侦测技术,一旦捕捉到门口有人员活动,便即刻向用户手机推送消息提醒,双向通话功能更是让用户与门口访客实现远程对话。
以某品牌的可视门铃为例,其配备了1080P高清摄像头,拍摄角度可达360度,商家称能无死角清晰捕捉门口的情况,15米内清晰。内置的红外夜视功能,即使在漆黑的夜间,也能呈现出清晰的画面,让门口一举一动尽在掌握。商家称,该门铃支持的移动侦测功能极为灵敏,一旦检测到门口有人员活动,便会立即向用户手机推送通知。
记者询问,这么灵敏的可视门铃安装在家门口,算不算侵犯邻居隐私?商家称“大家都是买回去安在家门口而已”。
相关提醒
合规安装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安装前先与邻居、物业协商
家门口安装摄像头真的可行吗?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给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指出,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严禁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这类摄像头该怎么安装、怎么用才不会触碰“红线”?记者咨询了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第四检察部主任吴祯董。他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刚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可视门铃”等监控的合规安装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最小必要”原则指的是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核心准则,要求仅收集和使用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最少信息,以保障隐私安全和防止数据滥用。
自家的安全要保障,邻居的隐私不能侵犯,装可视门铃、摄像头,如何在安全与不侵权之间找到平衡点?
吴祯董建议,安装摄像头前,事先与邻居、物业协商,明确监控范围及用途,防止因设备使用不当激化矛盾。同时,在安装后,将视角严格限定于自家门前,通过物理遮挡或技术手段避免涉及邻里的活动信息和私人空间,如“门对门”住房结构中,要关闭智能识别功能,同时存储数据不得外传或用于非安防用途。
吴祯董提醒,在司法实践中,侵害他人隐私权,根据违法程度的不同,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会涉及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精神损害赔偿等;若存在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行为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来源:智慧海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