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北京的风裹挟着沙尘拍打在脸上,我总会想起鄂尔多斯草原上带着青草香气的风,想起爷爷在厨房里为我做的那碗热气腾腾的烩面。那袅袅升腾的热气里,藏着我对家乡最深的思念。
记得小时候,每到放学时分,我总能闻到从厨房飘来的阵阵面香。爷爷站在灶台前,和面的动作行云流水,面团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变得光滑柔韧。他总说:“和面要用心,面才能有灵魂。”我趴在灶台边,看着他将面团拉成长条,再灵巧地甩成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面条。爷爷把面条下锅,再加入土豆、肉和自家种的青菜。不一会儿,一碗香气四溢的烩面就摆在了我面前。
那真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筋道弹牙的手工面条,是爷爷布满老茧的大手千百次揉搓摔打的杰作,根根透着麦香与力道;汤色浓郁醇厚,是土豆绵软、肉片鲜嫩、青菜翠绿共同熬煮出的交响曲;最妙的是爷爷特制的炝炒香料,如画龙点睛,瞬间点燃整碗面的灵魂。我总是吃得满嘴油光,汤干碗净。
来北京后,我尝过许多号称“正宗内蒙烩面”的餐馆,却总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有一次,我忍不住给爷爷打电话,细问他做烩面的秘诀。电话那头,爷爷笑着说:“傻孩子,重要的不是调料,是做面时想着吃面的人的那份心意。”我突然明白,那些餐馆里缺少的,正是爷爷注入面条里的那份深沉的爱。
后来,春节回到家乡陪爷爷奶奶和外公过大年,我特意让爷爷教我做了烩面。和面时,我感受到面团在指尖流动的细腻;甩面时,我体会到力道掌控的不易;煮面时,我明白了火候的重要。当做好的第一碗面端上桌时,爷爷尝了一口,眼睛笑成了两道弯月:“有我们家的味道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情感的传递。
现在,每当我思念我的家乡鄂尔多斯时,就会自己动手做一碗烩面。揉面时的专注,让我暂时忘却了学业的压力;面条在沸水中翻滚的样子,让我想起草原上随风起伏的草浪;而最后入口的味道,则让我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亲情。这一碗简单的烩面,承载着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也让我懂得,有些味道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连着最珍贵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