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热浪“超长待机”,山东“海上充电宝”硬核送清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0:21:00    

“热热热我热热热”模式持续“加载”,用电量随之一路“蹭蹭蹭”飙升。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入夏以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一再刷新历史纪录,首次突破15亿千瓦。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16个省级电网负荷36次突破历史新高。

市民游客在青岛金沙滩海水浴场享受清凉 梁超 摄

面对这场高温“烤”验,陆上、海上齐发电,全力送清凉。山东坐拥辽阔海域,发展海上新能源大有可为。今天,咱们就聚焦这片蔚蓝,聊聊“海上充电宝”那些事儿。

超级“充电宝”

“大海无穷无尽,可它是活着的。”

覆盖地球表面71%的大海,不但生机盎然,而且能量澎湃,是世界上最大的储能系统。

这个能源“巨无霸”,不仅蕴藏着潮流能、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还富含海上风能、太阳能,以及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海洋新能源”和“海上绿电”,主要就来自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和海洋能。

大海发电,自是不同寻常。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系教授于通顺介绍,一是储量惊人。仅以海洋能为例,全球海洋能开发的储藏量约为76.35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8倍多、全世界用电量的3倍。

二是不占“地方”。陆地资源愈发紧张,开发“海上绿电”,可以减少用地。

三是就近取用。我国“用电大户”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沿海省份发展“海上绿电”,可以就近取能,就地消纳。

四是带动力强。发展“海上绿电”,可以促进一大批上下游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如海洋装备制造、特种材料研发、海洋防腐、海洋工程、海水综合利用、电力配送等,为海洋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

当然,向大海要电,并非易事,面临一定挑战。

比如资源极不均匀。不是靠海就有“能”,我国海洋新能源“家底”较厚,但分布不均。无论是海上风能,还是海洋能,总体而言是南方资源禀赋优于北方。

技术难度较大。海上环境复杂恶劣,对能源开发的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后期运维等,都有着更高要求。

商用成本较高。全球范围统计,海洋能发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占比不足1%,处于“能多电寡”的阶段。如何找到合适的“投入产出比”,仍是一个挑战。

好在,随着规模越做越大,我国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的发电成本正在持续下降。

捕风,追光,逐浪

“海上绿电”开发门槛挺高,但巨大的潜能让众多沿海国家竞相“走向那片海”。

比如,英国、法国、荷兰、韩国、日本等,都在加大海上风电布局;欧盟、美国拿出政策和真金白银,在波浪能项目上发力……这些年,我国在相关技术和规模上不断实现突破,“海上绿电”日益走进千家万户。

一个“大风车”转一圈,约够一家用两天。

在海上捕风发电,满发状态下,一台风机的叶轮转一圈,就能发17度电,基本满足一户家庭两天的用电需求。

全球海上风电哪家强?中国是“绝对的领导者”。近几年,无论是新增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容量,还是技术水平,我国均居全球第一。

山东海域“风头正劲”。全省已建成全容量并网海上风电场13个,总装机容量5214兆瓦,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三。

其中,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内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达45亿千瓦时。

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 图源:中国日报网

一块“板子”两面追光,发电量增加3%。

逐日追光,相比陆上光伏,海上光伏可以正面吸收太阳光,背面获取海面的反射光,每块光伏板多发3%的电量。

论起海上光伏,中国也是全球领跑。在国内,山东则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不仅率先提出大规模开发海上光伏,而且已布局了“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

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是国内首个渔业融合发展海上桩基固定式光伏项目,也是当前开放海域最大渔光互补示范类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均发电量预计达19.2亿千瓦时。

青岛即墨鳌山湾海域的海上光伏项目区 图源:新华社

浪奔浪涌,能源体系里的“特种兵”。

相比于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的“大手笔”,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更显“小而精”。有专家将其比作能源体系里的“特种兵”,对于偏远海岛地区,它是重要的替代能源。

截至目前,我国波浪能、潮流能、潮差能运行装机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利用海洋能发电,我国正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工程实用,处于产业化、规模化的关键时期。

从资源禀赋来看,山东的海浪资源算不上“丰沛”,但这反而激发了后天努力的决心。

青岛斋堂岛像一柄巨大的玉如意平躺在海面上

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史宏达团队在青岛斋堂岛建设了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自主研发的装置解决了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瓶颈,建成了我国首座600千瓦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

“海电”,还能怎么“发”

有人说,我们有“电力饥渴症”,文明越进步,对能源越渴求。面对茫茫蓝海,我们还可以怎样发电?

技术,向“深水区”“无人区”挺进。

开发“海上绿电”,我国起步虽晚,但在很多领域已是后来者居上。接下来的技术攻关,需要向“深水区”和“无人区”进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拓宽技术边界。

作为海洋科研名城,青岛责无旁贷。就在去年年底,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牵头,联合国内8家单位,发起成立了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化创新和产业化创新。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现场 图源:新华社

产业,向“长链条”“全配套”进化。

能源产业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发展“海上绿电”离不开上下游的支撑。

就拿海上风电来说,风电装备是山东新能源装备标志性产业链的细分产业链之一。近年来,一个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山东加速成型。

作为海洋装备制造强市,青岛也在整合本地高压海缆、风电结构件、电控配件、特种船舶配套资源,加快引进和集聚风电整机和主控系统、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零配件企业,加速布局风电全产业链条。

青岛宝鉴海上风电装备生产车间 王涛 摄

“海电”,向“生态化”“立体化”发展。

随着海上开发项目不断增多,用海问题正逐渐显现。开发“海上绿电”,还需厉行节约集约,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一海多用,风电、光伏、网箱养殖、海洋牧场、波浪能发电、制氢、储能等设备,可以有机相加。

比如,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采用“海洋牧场+海上光伏”一体化设计,达到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效果。该项目还配套了全省最大的绿电制氢项目,将创造“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综合开发”的新场景。

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装有光伏板和风机,为平台提供“海上绿电” 图源:山东海洋

余光中把大海比作最豪爽的邻居,“不论问他什么,总是答你”。电从海上来,愿这蔚蓝的馈赠,点亮绿色的未来。

文字:王沐源 隋赞

来源|青岛宣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