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25年5月,新通道对内协同“13+2”省(区、市),对外通达辐射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63个港口,迈入规则深度适用、标准体系同构、数字全面赋能、金融深化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相关专家调研发现,“关键语种布局不健全”与“人才国际化视野受限”成为制约新通道软实力提升的短板。培养与需求相适应的通晓国际规则、长于信息技术、掌握港口物流、精通国际金融的四类专门化人才,深刻认识“语言能力”作为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价值,以系统化、一体化思维构建“语言+专业+国际视野”融合培养新体系,将有助于为新通道建设行稳致远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专业硬核、语言精通、国际视野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结构需求呈现复合型特征:
国际规则人才。新通道的规则适用与标准同构阶段,要求人才不仅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及其运作机制,更要具备参与乃至引领规则谈判的能力。在这一领域,国际规则类人才既需要商务谈判级精熟度的英语水平,还须将一门东盟或中亚非通用语种提升至专业工作级水准。唯有如此,才能精准解读法律文本、辨析条款细微差异,深刻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传统与文化背景,在复杂的规则协同与制度对接中占据主动。
信息技术人才。推动新通道“数字孪生”建设的人才,肩负建设跨境电子政务系统、治理数据安全流动、互联智慧物流平台的重任。其语言能力是技术落地的保障,不仅要无障碍读写英语技术文档,还需具备运用非通用语言(如老挝语、缅甸语等)进行日常沟通的能力,能清晰、准确地进行复杂技术方案的国际化表达与推广。
港口物流人才。港口协同需要精通公铁海多式联运全球实践、国际港口标准及智能通关流程的人才。因此,跨文化沟通是其核心竞争力,除了精准掌握英语港口作业专业术语,还须熟练运用主要港口所在国语言,并拥有卓越的跨文化沟通与冲突协调能力,才能确保作业流程与国际标准无缝接轨。
国际金融人才。服务于“陆海新通道金融联合体”等机制的人才,需要深谙跨境结算、供应链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如区块链跨境支付)在通道场景的应用。语言是其参与全球金融的通行证,要求达到金融英语专业级,精通国际金融术语体系,并掌握区域关键金融市场语言(如俄语之于中亚能源通道、阿拉伯语之于中东贸易枢纽),具备金融文书精准翻译与多边投融资谈判能力。
语言是理解国际规则深层逻辑的“解码器”,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对话的“基础接口”,更是促进技术标准对接与经贸规则互认的“柔性纽带”。
“语言+”人才培养的三重挑战
新通道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现有培养体系在深度融合语言能力方面仍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战略布局有待加强,语种供需匹配度需提升。关键区域语种(如东盟、中亚语言)培养体系的规模、布点和师资还有提升空间,与新通道覆盖区域匹配度有待增强。顶层设计对“语言+专业”融合的战略价值认识深度和资源投入系统性尚有优化空间,导致人才供给语种结构与通道拓展方向契合度不够理想,部分领域小语种人才相对紧缺。
二是培养融合需深化,实践应用环节待强化。在培养模式上,“专业”与“外语”课程多独立设置,“关键语种+核心专业”跨学科培养机制不足,“数字化+语言+专业”等交叉领域探索待拓展。国际港口、跨境企业等实习平台与语言应用目标结合不够紧密,学生深度运用专业外语参与核心业务的机会有限,“学用结合”的紧密度需提高。
三是协同机制需完善,人才流动效率待优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间的有效协同机制尚在建设中,企业参与积极性还需提升。国际化职业资格认证与国内语言能力要求衔接待细化,人才评价中语言能力权重和标准需完善。语言能力认证互认机制需推进,高端复合型人才引进效能和国内人才国际化流动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仍有优化空间。
构建“语言+”人才培养新生态
破解上述挑战,需以“一体化”思维为统领,在顶层设计、培养模式、协同机制与生态环境四个维度系统发力,构建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落实需求精准画像与标准先行引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化人才发展规划编制中,应将“语言能力”确立为与专业能力、国际视野并列的三大核心素养指标之一。系统性规划关键语种(分梯队、分区域)的中长期布局,明确“语言+专业”深度融合的具体目标(如关键岗位小语种人才储备量)和实施路线图。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面向社会动态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化人才需求目录”,详尽细化四类核心人才不同层级岗位对语言种类(精确到语种)、能力等级(如商务谈判级、专业读写级、日常沟通级)、应用场景(如法律英语、港口术语、金融科技英语)的具体要求,为相关国际化人才支持计划提供精准靶向。
其次,深化培养体系创新,着力推动学科集群重构与育人模式突破。强力整合区域高校资源,打破院系壁垒,重点打造若干服务新通道的特色交叉学科群链,如“东盟语种+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俄语/中亚语言+能源通道安全与区域合作”“英语+金融科技/数字政务/国际法”,形成覆盖“物流、贸易、规则、金融、信息”全链条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在培养模式上,大力推广“关键小语种+核心通道专业”双学位或主辅修制度,设计融合课程模块;针对在职人员或特定需求,开发“数字化+东盟语+跨境电商运营”等微专业或专项能力项目。同时,强化沉浸式实战淬炼,依托欧洲中心人力资源服务基地等类似平台,共同建设高标准、沉浸式“语言+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将企业真实的国际项目引入基地教学。
再次,健全协同机制,政产学研融通与评价流动并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高校与通道核心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等,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落实高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政策,促进人才双向交流。改革评价机制,将相关核心能力纳入关键指标;加速推动国际通行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及语言能力要求的比照认定;建设国际化人才信息库,运用大数据实现人才供需智能匹配,破解流动障碍。
最后,优化生态环境滋养,做好政策精准滴灌与生活保障。升级创新服务,提供多语言政策咨询,营造友好创业营商语言环境。盘活留学生资源,加大吸引沿线国家留学生,完善留学生创业园功能,促进其留华发展。构建宜居“生态圈”,打造涵盖多语言医疗等在内的国际化人才生活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提升归属感与长期发展意愿。
(作者:龙洋、吕鹏,分别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研究生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