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感兴趣,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部族:林胡、楼烦、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月氏、乌孙、夜郎等。在泱泱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这些曾经强盛一时的部落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烟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根源。
如果你走过晋北各地,会发现“楼烦”二字出现在了朔州市右玉县博物馆内,出现在了原平“楼烦寺”的牌匾上,出现在了宁武古关城“宁武关”的牌匾之上。假如你扩大行走范围,会发现“楼烦”二字还出现在了更多博物院、景区的古代行政地图上。如果你翻开晋北各地的志书,或打开关于晋北各地历史的书籍,会发现“楼烦”二字频频出现在你的眼前。
如果你调查一下古代部族的名称是否留下来什么痕迹,你会发现:大多数部族的名称仅仅在一个时期存在,有的部族名称保留在了当今地名当中,但仅仅是近代对古地名的恢复。而“楼烦”则作为一个地名、地方建制,延续不断并完好保留下来,只是有了小小的变化,现在的名称是——“娄烦”。这是很特殊的个例。
古韵悠然的娄烦
娄烦,位于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县,隶属于山西省会太原市。“娄烦”和“楼烦”有什么联系?有关研究显示,在元明期间,“楼烦”逐步更名为“娄烦”。在如今娄烦县境内的古碑上,这个演变过程得到充分印证。
那么,在古代汉语中,“娄”“楼”“烦”这三个字分别有什么意义?《说文解字》中,对“娄”“楼”“烦”这样解释:娄,从母中女。楼,谓牖户之间诸射孔楼楼然也,楼楼当作娄娄。烦,从页从火。页,头也。“烦”字左边“火”代表燃烧的火焰,右边“页”字代表脸庞。根据以上解释思考“楼烦”二字,一幅生动的画面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树林中或木制的房子里,有一位温婉的女人。在她的身边,升起冉冉的篝火,亮光照亮了另一人的脸颊,这个人也许是她的丈夫,抑或是她的孩子。木房、篝火、女人、男人、孩子,组成先民平凡生活的美好画面。而“楼”作为“楼烦”一词中第一个字出现,显然表示女人占重要地位,体现母系氏族的典型特征和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楼烦”确实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概念。
“楼烦”被记载的历史十分久远。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了周成王在成周(洛邑)大会诸侯时(前1039)的情景,文中有这样的内容:“楼烦以星施,星施者,珥旄。”“《伊尹朝献·商书》汤问伊尹曰……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东胡,请令以……白玉、野马……良弓为献。”而在《史记》中,更是有多处关于“楼烦”的记载。成书于清代的《晋乘蒐略》卷之二记载:“楼烦子不可考,其受封之时,或曰夏侯国于今宁武。商以来,世为荒服,至周初入朝。”虽然楼烦一族最早出现的准确时间已经难以考证,但通过以上这些古老的文字,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至少远在3000多年之前,楼烦部族即已存在。
“楼烦”作为地名延续至今的现象十分罕见。在中华5000年历史变迁当中,有不少古地名延续到了现在。比如:邯郸、长子等。如果仔细探寻这些地名在中国古籍当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得到的结果是这些地名往往出现在2000多年前。个别地名虽然被某些古书所记录,可以映射出这些地名历史之悠久,但这些书籍问世时期较晚且准确性有待印证。相比之下,“楼烦”很早被记载,具有悠久历史并演化而成地名,或许是特殊的个例。
“楼烦”一族在战国时代即已融入华夏。《资治通鉴·周纪·胡服骑射》中有如下记载:“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后,兵力大盛,楼烦被赵国所破并融入赵国,由此成为华夏的一部分,直至今日。
是什么样的特质使得“楼烦”保留至今?在《史记》中,“楼烦”一词多次出现在《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和《匈奴列传》等篇章,特别是“楼烦将”一词频频出现。比如《史记》中记载,“(高祖功臣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灌婴)击破柘公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车骑将军先出攻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该段文字描述了楼烦将同时为楚汉双方所用的情况。而以部族名加“将”命名的情况,在《史记》中仅此一例。清同治五年(1866)《重续静乐县志·杂记志》载:“邑南有娄烦镇,前志称楼烦子以实之。按楼烦胡,战国时属代,自赵武灵王并代,遂为赵之西北境。其舆图甚辽阔,其人沉勇鸷悍,楚汉之际多资其用。”这段话描述了楼烦将的特点。
从“楼烦”到“娄烦”的历史绵延未断。楼烦(娄烦)作为部族、国家、建制名,或为郡或为县或为巡检司或为镇,走过了从春秋之前至如今3000多年以上的时光,一直从未间断。如《赵策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记载: “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然……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秦置楼烦县相当于汉置楼烦县与阴馆县。西汉置楼烦县,治所在今朔州市,而后属当年汾阳县。《汉书·地理志》记载:“楼烦,有盐官。” 《魏书·帝纪·卷一》记载,西晋时刘琨徙陉北五县于陉南,晋永嘉三年(309),“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悬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勾注、陉北之地。琨自以托付,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隋代设楼烦郡。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大业四年(608),改岚州为楼烦郡。《元和郡县图记》记载:“隋大业四年(608),于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因汉楼烦县为名。”《旧唐书·地理志》记载: “(岚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楼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岚州。” 唐龙纪元年(889),在宪州城设楼烦县。《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宪州,本楼烦监牧,龙纪元年置州,并置楼烦县。”《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记载:“岚州,下,楼烦郡军事……县三:宜芳、合河、楼烦。”元代,“楼烦”“娄烦”二名混用。到明代,“娄烦”一名正式成为官方地名。明洪武二年(1369),改娄烦县为镇……这样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从“楼烦”到“娄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从“楼烦”到“娄烦”,建制名之所以绵延不断,一定凝结了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
独树一帜的娄烦
如今的娄烦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让我们走进深邃和辽远的娄烦。
汾河发源自宁武,一路向南流经长约100公里的汾河上游河谷,在娄烦境内遇到周洪山脉后转向东南。经过娄烦境内南部峡谷地带、古交汾河峡谷,从尖草坪区出汾河峡谷后即进入宽广的太原盆地,最后到万荣县纳入黄河怀抱,哺育了世代山西人民。娄烦,位于汾河上游河谷南端、太原市西北部,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以山地地貌为主。汾河穿过一个个谷地贯通全境,支流众多。县内高山耸立,水草丰茂。境内有铁、煤、铝矾土等矿产资源,是太原市最重要的水源地。
娄烦县境内,从石峡沟峡谷风光到云顶山群山绵延,从北部的黄土塬到南部的石峰林立,从西部的天然石门到东部的碧波荡漾,从高山草甸到原始森林,从翩跹白鹭到清澈星空,大自然在娄烦刻画出优美的画卷。汾河过境,岚河、涧河、天池河先后汇入,山川河谷中四处流淌着来自大山深处的馈赠。汾河水及大小支流的滋养,让这一片土地充满了生机和收获。
娄烦,在很多方面都是独特的存在。
悠久文化。位于娄烦县境内的童子崖新石器时期遗址,绝对年代为公元前4500至公元前4200年,是太原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山西最早有烧制石灰遗迹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大唐盛世肇始于晋阳,而唐高祖李渊在此之前曾担任楼烦郡守。据《旧唐书·本纪·卷一》记载:“高祖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娄烦县境内的古钟、寺庙雕刻上,数处出现僧人四人一马图,非常契合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龙马形象。这些历史遗迹的建造时间在《西游记》面世100多年前,可能与《西游记》所述故事存在渊源。
丰富矿产。宝武钢铁太钢集团尖山铁矿,是太钢集团的重要矿源。经过30年的开采,该矿已形成矿口东西长3公里、深达600米的山西最深、国内少见的露天矿坑。而尖山铁矿向太原市区输送铁精矿浆的管道全长约102公里,是国内最长的铁精矿输送管道之一,也是山西最长、最环保的节能矿粉输送管道。另外,龙泉能源等煤矿企业每年向外输送数百万吨煤炭。
重要水源。汾河水库作为全省最大库容水库,容量达到7亿立方米,年平均蓄水量约为4亿立方米,是山西省境内容量最大的水库和太原市最重要的水源。
特色种植。娄烦县是太原市境内土豆和小杂粮集中种植地,莜面、小米、黍米和豆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
红色资源。位于娄烦的峰岭底村,是革命先驱、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出生地。红军东征、米峪镇战斗、南峪整编等遗迹分布在县境内,贺龙、王震、关向应、滕代远、张宗逊等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古建盛景。周洪山海拔1767米,系汾河上游河谷南端海拔最高峰。始建于唐代的普净寺位置非常独特,位于周洪山极顶,是为数不多位于山巅的宗教建筑之一。该寺海拔较高、视野极佳。天气晴朗时从周洪山巅寺庙放眼四望,可清晰地看到数十公里之外,远山层叠、翠绿如画,西边30公里之外的岚县县城、东北40公里之外的静乐县城、东南10公里之外的汾河水库、西南30公里之外的云顶山、山脚下的娄烦县城尽收眼底。而藏身于村落当中的罗家曲观音寺大殿,使用了非常难得一见的九踩斗栱,令人惊讶和震撼。
高山峻岭。娄烦是太原市境内海拔2000米以上高山最多的县区。娄烦县东北向与忻州市静乐县接壤,西北向与吕梁市岚县、方山接壤,南向与吕梁市交城县、太原市古交市接壤。境内高山林立,云顶山、皇姑山等高山的最高海拔均超过2000米。县城是太原市海拔最高的人口集中居住区。
广袤森林。娄烦县拥有太原市最高森林覆盖率。在太原市各县(市、区)中,娄烦县森林覆盖率位居第一,覆盖率超过50%,高于太原市平均水平。 西南方为太原境内最高山系——云顶山,分布有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
人工高湖。娄烦县是汾河水库所在地,水库最高蓄水线海拔超1100米,最大蓄水容积7亿立方米,是太原市区域内最高最大人工湖。
良好生态。娄烦县全境青山绿水,是太原空气、水最洁净之地,空气质量指数常年保持全市第一。区域内实行严格的排污管控,水资源洁净度一流。
淳朴浓郁的娄烦
走进娄烦,会发现娄烦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
民俗丰富多彩。《逸周书·王会解》中有楼烦关于星施的记载。据有关解释,星施是旗子上的垂珥。非常有趣的是,娄烦地区至今保留了在寒食节为家中小孩佩戴“寒拍拍”的独特风俗。该饰品由绳索穿过相互间隔的一节节谷秸、一粒粒大蒜、一块块彩色布块,形状非常独特。据了解,此种习俗为娄烦区域独有,而周边的方山、岚县、古交等县区并无此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娄烦区域,春节后有一个用来驱瘟的习俗——禳瘟。这个习俗在娄烦区域非常盛行,在周边地区则并无此景象。春节一过,从正月初五开始到二十八,娄烦大部分乡村都举行禳瘟,举办民间社火活动,有香火,也有铁炮、焰火和旺火,另外还有响工吹奏,有唱戏唱道情等表演。其间进行斋戒、献贡、祈福,点燃旺火,驱除瘟神。另外,在节庆、嫁娶、农事、饮食、宅第、文艺、祭神等方面,娄烦县至今保留了很多特色民俗活动。“咬草草”“拔花花”等许多历史民俗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极具特色。
民风淳朴包容。赵国实行胡服骑射后,楼烦族很快融合于中原王朝。之后,楼烦成为一个建制区域,尽管疆域缩小,但另一方面以包容的姿态接受了更加先进的文明形态,融入华夏文明。包容和共存,从宗教场所的祭祀模式就可见一斑。原址位于今汾河水库区域的原娄烦老城三教寺,保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碑。碑文记载,该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后(北)周,距今已有1400多年,其后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从该碑文可以看出,娄烦老城历史之悠久。该寺供奉有儒释道先尊。该寺已因建设水库而迁至今址,至今同时供奉三教。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山西境内另一例见于恒山悬空寺,该寺同样有供奉儒释道的“三教殿”。新中国成立后,娄烦县积极配合开展汾河水库建设,淳朴的民风得到充分展现。
民情浓郁纯粹。从地方方言看,娄烦话属于晋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词汇和发音都具有古代语言的特点。从地方饮食看,娄烦特色食品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在做法、口味等方面具有浓厚特色。很多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的传承,历经千百年依旧绵延不断,原汁原味。虽然受到历史上建制的不断变迁、水库建设淹没老城和集体移民的影响,但无论在县内还是县外,娄烦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很深的认同感。有别于古代楼烦族的勇猛尚武,如今的娄烦更加显现出崇文重教的特点。近年来,娄烦中学引进徐沟中学先进管理团队,办学成绩得到跨越式进步。
娄烦的古老传承、特色民俗、淳朴民风、丰富物产和生态环境,珍贵而难得,需要得到各方面充分关注和更好保护。娄烦人民必将铭记古老记忆,主动融入发展大潮,用心传承悠久历史,用深爱之心对待这块苍茫辽阔的土地,勾勒出新时代发展进步的华美画卷。
并州新闻 曹 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