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随着细胞分离机停止运转,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成,并第一时间被送往远方的移植医院,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延续生命的希望。这袋“救命血”的捐献者,是泉州一家食品公司的“00后”业务员柳铨坤。这一天,这位热血青年历经三次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配型,终于完成一场跨越五年的生命接力,成为福建省第502例、泉州市第47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柳铨坤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福建省红十字会 供图
从畏惧到无畏:十八岁的生日礼物是“勇气”
柳铨坤从小对针头和血液心怀畏惧,但这份恐惧并未成为他奉献爱心的阻碍。十八岁生日那天,他送给自己一份特殊的成人礼——无偿献血。“献完血才发现,其实没那么可怕。”他笑着说道。正是这次献血经历,让他偶然通过泉州血站公众号关注到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解说和案例引起了他的兴趣。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是无害的,还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在2020年7月13日这一天,柳铨坤第二次前往血站,首次尝试捐献血小板,并主动留下8毫升血样,填写志愿者登记表,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那时候只觉得,多一个人入库,患者就多一份希望。”
从“幸运”到“责任”:三次配型相合他坚持不放弃
2022年,正在厦门求学的柳铨坤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通过网络查询,我知道这种配型相合的概率十分十分小,能匹配成功,有点惊喜!”他爽快地同意捐献,顺利地通过了高分辨血样检测和体检,然而,这场初遇的缘分却因患者病情变化戛然而止。
第二次配型成功发生在2024年,此时的柳铨坤已步入职场,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接到通知时,他坦言“既激动又忐忑”,但毅然进行了高分辨配型,并开始积极调养身体,就在他以为一切准备就绪时,捐献因患者原因再次中止。“那种失落感难以形容,但我告诉自己,只要还有机会,我就不能放弃。”
2025年2月,第三次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这一次,柳铨坤多了一份从容与坚定。“能三次与三名不同的患者匹配成功,我感觉实在不可思议,也觉得自己很幸运。”柳铨坤坦言自己庆幸之余更多的是“后悔”,后悔近几年对自身健康的忽视。“当初加入骨髓库就是想救人,入库到现在五年了,身体也渐渐不比从前,我怕后悔一辈子。”虽然捐献几次中止,却始终没有浇灭他捐髓救人的热情,尤其是在得知自己是当前那名求助的血液病患者的唯一供者时,柳铨坤更加坚定捐献的决心。
从入库志愿到成功捐献:五年执着,终偿救人心愿
为了通过捐献前的体检,柳铨坤开启了“疯狂自律”模式:控制饮食,运动锻炼,甚至减重了十几斤。初次体检没有达标,面对医生的告诫和建议,他一边配合药物治疗,一边继续加强锻炼,努力改善身体状况,最终经过专家的严格评估。直到体检结果合格,柳铨坤才终于松了口气。
“像他这样三次坚持配合的捐献者并不多见,他的毅力令人敬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医护团队都为柳铨坤坚定的捐献意志和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受感动,大家也本着“以供者为本”的理念和责任,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齐心协力完成这场“生命接力”。
4月11日,柳铨坤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开始接受连续4天的“动员剂”注射。4月14日,历经4小时左右的外周血循环采集,柳铨坤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从入库到捐献,这场跨越五年的“生命长跑”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在柳铨坤看来,三次捐献波折中,最艰难的并非身体考验,而是心理的煎熬。“很多人误以为捐献造血干细胞会损害健康,其实它和献血一样安全,干细胞还能再生。”作为“00后”捐献者,他更希望以自身经历作为案例,打破人们的偏见:“年轻人是公益的主力军,加入中华骨髓库的人越多,患者能获救的希望就越大。”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