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编者按: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如何从历史规律中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大势,以基层善治筑牢团结根基,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认同活力,成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本组文章立足历史纵深、基层实践与文化根基,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启示。
郝亚明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十余年来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以下简称《概论》),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进程夯实了理论基础,对加快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概论》的一大特色是坚持从国家视角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核心概念并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脉络,揭示了中华民族何以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框架内由多元融聚为一体,并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自立走向自强的政治逻辑。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一方面,《概论》开篇就明确界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基本概念,大致框定了全书的内容架构和分析脉络,在书中发挥着统领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全书在内容上非常偏重史实阐述,强调以历史素材去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进而在此基础上去归纳提炼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三个核心概念的内在逻辑共同指向国家,并以要素形式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关联在一起。首先,三个核心概念分别用诸如“中华大地”“辽阔疆域”“祖国统一”等词汇来强调疆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换言之,辽阔疆域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提供了丰富资源,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地理空间。其次,三个核心概念皆涉及实体演进描述,诸如“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四个共同”“自然凝聚与政治形塑有机统一的过程”等语义向我们印证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途径。再次,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揭示了中华民族是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的表现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刻印证了“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主脉”。
注重立足国家视角释义上述基本概念,而概念背后的国家意涵又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的叙事主线。“人们共同体—辽阔疆域—族际互动—制度体系—国家认同”这五个维度基本涵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历史密码。其一,中华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从石器时代的中华先民,到夏商周华夏共同体的出现,再到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历经数千年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及至近代在与列强对抗中自觉造就现代中华民族。其二,辽阔疆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地理基础。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它不仅是在中原和边疆人民频繁密切互动交融中不断形成的,也是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不断巩固的。其三,族际互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实践动力。各族儿女之间在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了认同意识,逐渐实现将多元聚为一体,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聚合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演进的历史写照。其四,秦灭六国开了大一统王朝国家之先河,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文明体系。源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大一统理念,以及历代王朝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俗而治的制度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型演进的制度保障。其五,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政治保障。单一制的国家形态必然要求建构起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认同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坚强有力的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合法性支撑。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广袤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产生相互依存又互为补充的经济形态,频繁的经济交流进一步带来各民族长期的交融互鉴。伴随日渐密切的政治社会联系,大一统思想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调进一步带来各民族不断迁徙与杂居,全方位的交往交流交融贯穿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述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使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产生出强烈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意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在整个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建立的是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的多民族统一、多元一体的现代国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构建起了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建构,国家民族的概念顺理成章得以成立。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政治理性化的建制需要与一种集体认同结合在一起,倘若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政治实践来实现对全体国民的认同建构。归纳起来,国家组织、国家权力、国家疆域、国家制度、国家认同等共同构成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要素。有了国家组织和制度构建之外,也需要将国家疆域内各民族建设成拥有共同政治文化蕴含的国家民族。这就要求现代国家以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益公平分配为核心,并通过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等体系提供现代制度框架和国民权利保障,这也是现代国家能够保持稳定发展赖以存在的政治社会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相伴相随的同一进程。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必须确立这样一种意识,即国家在场和政治机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开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前提来讨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理论逻辑。一方面,《概论》中基本概念的表述诸如“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国家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等表述揭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概论》具体回答了中华民族何以由“多元”融聚为“一体”这个根本性问题。正是“人们共同体—辽阔疆域—族际互动—制度体系—国家认同”这些强有力的纽带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把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族儿女系于一体,保持了共同性和统一性。从政治学的意蕴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内涵的国家民族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过程就是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
(作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基层民族工作有效运转,促进基层民族工作落实,用好基层民族工作治理“绣花针”,才能有效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脱虚向实:浸润基层民族工作治理。党的民族工作是在实践中,在对基层民族工作治理的不断总结中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中,不断深化对民族工作的理解,推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脱虚向实的过程即是从新的理论走向新的实践的过程,是走向基层、走向人民群众得到进一步深化与运用的过程。要对广大民族地区干部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抽象理念具象化,使得抽象理论变得更加有形、有感,使得民族地区干部“懂得、识得、悟得”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理论,提高民族地区干部的水平与能力,推动民族工作的具体落实。民族地区干部要掌握合适、合理的工作方法,利用丰富多样、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巧妙地将党的民族政策、大政方针以群众所能理解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提高民族工作的质量。
由浅而深:提高基层民族工作干部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于党的民族工作的百余年探索,要使理论正确运用于实践必须从基层发力,在由浅而深的理论教育中提升基层民族工作干部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等五个方面深入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因此,必须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对各民族血脉相融的认知,清楚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生的血脉已融入基因之中;提高各民族信念相同的认知,信念相同即中华民族大统一的信念,树立中华民族不可散的大统一信念;提高各民族文化相通的认知,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中促进文化相通,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提高各民族经济相依的认知,明白要促进各民族群众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性,在推动经济交往中,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提高各民族情感相亲的认知,明白情感相亲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两个纳入”:不断提升基层民族工作干部治理能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必须持续推动加强民族地区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提高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能力,从而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续在体制构建、组织保障上发力,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从干部培养上发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中。
(作者为贵州省民族研究院院长)
袁家菊 佀海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深入挖掘地区民族文化,依托民族文化持续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源于族群共同生息繁衍的地域,世代传承,承载民族集体记忆,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贵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举措。一方面,立法保障与规划引领。推出《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规定了村民委员会依法履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消防安全等职责,将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事项纳入村规民约,使村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章可循,动员了基层力量,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出台了《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在民族文化保护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将民族文化的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颁布《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挖掘保护传承民族特色文化。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原生地保护工作。建设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成功通过验收,成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编制实施《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传统民居有效保护、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这些措施保护了传统民居与民俗节庆的原生性,使民族文化在原生地开枝散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强化了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繁荣民族文化产业,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为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政策支持。贵州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引领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设立锦绣计划、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扶持资金,为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提供民贸民品贷款;抓住旅发大会、招商会等机会招商引资,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联合高校、行业协会等开办各类培训班,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和优化调整。坚持突出特色、文化赋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黔系列”品牌,“黔酒”“黔茶”“黔绣”等特色民族文化系列产品,扩大了贵州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延伸民族文化产业链,将“黔系列”品牌打造为“贵系列”品牌。建立村企收益共享机制。在民族村寨建设中,贵州助推企业发展、村级增收、群众致富;在景区收益分配上,门票收入、房屋租赁和产业项目分红等,村集体和农户都有占比。这些办法使村企、村委、村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性。
打造“民族文化+”模式,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贵州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搭建起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在“民族文化+旅游”的模式下,各类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各族人民共享民族文化盛宴。西江苗寨的鼓藏节、吃新节、花山节等节庆中,有银饰大巡游、芦笙舞、斗牛、篝火晚会等活动;肇兴侗寨的侗年节、谷雨节等节日里,开展了抬官人、打花脸、花桥对歌等民俗活动。这些民族节庆活动让各族人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熟到相亲,心心相连,其乐融融。在“非遗+场景”“非遗+景区”等模式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幕后走向前台,向各族人民讲民族故事传递民族文化,使原本依托家庭口耳相传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大家庭共享的文化。在“民族文化+体育”模式下,“村超”“村BA”等活动频繁开展,掀起一波又一波民族激情,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让人深深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凝聚了人心,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MZ132〕阶段性研究成果)
策划制作 张莹
编辑 王瑶 秦文竞 徐吉欧
二审 杨春凌 韦一茜 王塬钧
三审 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