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赞美秋天梧桐树的经典句子 诗不可说丨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1 10:37:51    

郁达夫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里有这样一句话,“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话语间,郁达夫的遥想虽然深沉,但其实并没有哪位古人说过“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与这个说法最接近的是“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出自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梧桐)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而王象晋的这个说法也是有来历的——宋末吴自牧《梦粱录》卷四有云:“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

这样的记载,我们看来,是把梧桐神异化的——神异到梧桐树的第一片落叶正好卡在立秋的时辰节点上飞落下来,仪式感爆棚——也即,古人认为,梧桐知秋,桐叶知秋,梧桐报秋,梧桐是秋天的形象代言。因此,难怪北宋司马光《梧桐》诗有曰:“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而南宋陆游在《夏夜》诗里感慨,“梧桐独知秋,一叶堕井阑。”

图源: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当然,古诗文里把梧桐和秋天紧密联系起来绝非自司马光、陆游等起始,而是从先秦时期就有了,最早见于楚辞。宋玉《九辩》有云:“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九辩》是宋玉开创“悲秋”主题的名作,这里所选后两句的意思是,白露在秋草上降下,梧桐、楸树的枝叶呈现出衰残凋谢的样子。

由是,自宋玉《九辩》起,后世文人也多有用“梧楸”并称来歌咏秋色的诗文。如南朝梁代鲍泉《秋日》诗有曰:“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黄。”唐代刘禹锡《秋声赋》有云:“至若松竹含韵,梧楸早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

但还是集中写秋桐的诗词又多又好。

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词里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俊语清新,情景交融。如画剪影,写梧桐树寂寞地立在庭院中,幽深的庭院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中,入画,情深。

唐代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有曰:“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今兹大火落,秋叶黄梧桐。”关于这里的“大火”,不能仅从字面上想当然去理解。“大火”是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心宿星向天幕的西方下落,则标志着时序迈入秋季,其实这也就是《诗经·豳风·七月》之“七月流火”之意——所以,“七月流火”不是说天热得似火哦。而关于“秋叶黄梧桐”一句,其实是自带两种美丽色彩的——黄色的梧桐叶子与青绿色的梧桐树树干、树枝互相映衬——古诗文中的“梧桐”,所指一般都是梧桐科的梧桐,即“青桐”,不是大戟科的油桐,不是玄参科的泡桐,不是悬铃木科的法桐

让我们的关注点再回到诗仙李白,他还有另一首名诗也写到了梧桐与秋天。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云: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其中,“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两句深切感人,写秋风里,暮色中,炊烟袅袅,橘柚深碧,梧桐微黄,真可谓满怀是凄清,举目皆寒苍。


元代郑允端《梧桐》诗曰:

梧桐叶上秋先到,索索萧萧向树鸣。

为报西风莫吹却,夜深留取听秋声。

诗里的清雅“秋声”也真难为郑允端想来,而细细琢磨,桐叶秋风冷凄凄,萧萧索索苦寂寂。从诗艺发展而言,这样的文人雅思却正来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见其《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红楼梦》第四十回里,黛玉说是“留得残荷听雨声”。枯荷(残荷)听雨,桐叶听风,秋声凄清愁无眠啊!

但从细微处考察,李商隐能写出“枯荷听雨”的孤寂淡泊,又或许是化用了前贤“梧桐听雨”的美妙诗境。

孟浩然名句有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白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诗云:

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

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

“同是天涯沦落人”,“借酒浇愁愁更愁”,白居易这首诗里抒发的正是“羁旅穷愁”。这里的“滴”字精妙无双,仿佛秋雨浇愁,点点滴滴都在心头。


唐人诗词写秋雨梧桐,爱用“雨滴梧桐”的意象。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诗曰:“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词云: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这样的“梧桐秋雨+离愁别绪+长夜难眠”,真的也可以称得上“花间词”的经典之作了。

宋词写梧桐秋雨,承继唐人的抒情模式,也有更为直切的名句佳作。如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化用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语,有“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词句。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词曰:“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有云:“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写梧桐秋雨影响很大,苏轼也运用了其经典意象。苏轼《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词云: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欧阳修也对梧桐秋雨的书写有创新开拓,他更加细化了对于“黄昏”“小窗”“细雨”的描摹,更加强调了长夜无眠的愁绪。欧阳修《一落索·小桃风撼香红碎》有云:“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雨细。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细细读来,大家可能感觉这场景,这情调,这声貌,似曾相识啊——对头,你的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或许来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显然,李清照的这一书写应该是直接借鉴了欧阳修的创造,但比之更为细腻蕴藉,委婉情深。


遥想古人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感受古人“梧桐黄昏细雨”的深沉,关于秋色梧桐的文化延续仿佛就在我们的血脉中,是敏锐,是清雅,是难以化解的愁绪,是绵绵无尽的相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