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别一:P2P和银行的服务对象不同
银行财大气粗,要说服务对象,绝大多数是大企业,借款金额至少都是千万级的。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银行也是有成本的,服务每个企业都要有人手、资源,一个大企业能赚到的钱,换成小微企业,可能要100甚至1000个才能赚回来。这笔账换作是谁都会做,难道你愿意舍大取小?
那么P2P呢?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服务成本降低,服务的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人,从对象上说是银行的补充,并没有和银行抢饭碗,而是服务银行不服务的群体(其实从总量上看也不小,毕竟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小微企业,只是个体规模不大,银行忙不过来啊)。
差别二:P2P和银行商业模式不同
银行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拉存款+资金池+放贷,从而获得存贷利差。而这其中就内含了“期限错配”。
举例来说,比如你存了1万元在银行,存期1年,可是银行的贷款项目是2年的,于是乎你这笔钱在1年到期提取时,是用后来存款者的资金填补过来的,而不是你原本的那笔存款。
不过,无论如何,银行可以这么做,因为人家是银行!没有违规!有的是底气!还有央妈后面支持。虽然期限错配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流动性带来压力,可是只要合理评估,资金充裕,就不是问题。
那为什么大如陆金所这样的平台都不做资金池和期限错配呢?
因为互联网金融都是轻资产企业,流动性压力将是直接导致P2P平台倒闭的原因之一,最终受损失的是投资者,所以只有那些为了提高营利性的平台才会铤而走险。连陆金所在这个问题上都Say “No”,大家还是消停一点吧。
那P2P是怎么做的呢?还拿陆金所来说,借款人的借款申请被审核通过后上线,投资者看到项目标觉得有兴趣,就可以相应投资了。投资者的出借资金只会用于这一借款标,经过第三方支付到达借款人手中,借款人开始按期还款,投资者坐等收益,如果借款人不还款,超过80天,陆金所合作的第三方担保公司开始履行代偿,先把投资的本金、利息和这80天的罚息还给投资人。大家请注意,整个环节中没有资金池,不存在资金沉淀和错配,所以和银行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所以那些把P2P和银行模式混为一谈的同学们,别再出来误导大家了,要是把P2P平台都带歪了,那真是罪过。